图为民众剧团演出的秦腔现代戏《查路条》
(阎冬贤饰刘姥姥,刘小虎饰汉奸,
王玉娴饰王二婶。摄于20世纪40年代)
加强戏曲理论研究 提振陕西文化自信
——记地方戏曲理论研究者辛雪峰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精神标识。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过华夏最厚重的文明,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具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陕西文化的厚重也表现在地方戏曲上,秦腔、迷胡、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线腔等20多个戏曲剧种构成了陕西地方戏绚丽多姿的景象。挖掘、研究地方戏曲文化,讲好陕西故事,是陕西文化工作者的文化使命和担当。
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
辛雪峰致力于陕西地方戏研究近20年了。多年来深入关中各区县,开展采风活动。对合阳线腔、华阴老腔、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剧种进行挖掘、整理,致力于陕西地方戏曲资料库、数据库建设。
2010年,辛雪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之余,继续陕西地方戏曲挖掘与研究工作,并着手论文的选题。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但好的选题一定建立在长期的学术积累与扎实的田野基础。
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认知模式、历史民俗,体现着秦地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思想活力,其历史的久远、内容的丰富、技艺的独特,使秦腔拥有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不可替代的剧坛地位。秦腔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安易俗社是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由陕西同盟会员于1912年发起成立的。它秉承了“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宗旨,从剧社体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到舞台美术等方面,对传统秦腔进行了全面改革,创建了独特的“易俗腔”、“易俗社模式”。在易俗社的引领下,改良秦腔的浪潮席卷了陕西全境,并迅速向西北扩及,传统秦腔逐渐被改良秦腔所取代。因此,研究秦腔就绕不开易俗社。
三年艰辛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辛雪峰的《易俗社与秦腔音乐的百年变迁》成为2013年中国音乐学院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论文也入选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文库,由中国音乐学院全额资助,2015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7万多的文字与大量的谱例、资料图片构成了论文的主体结构。论文答辩评语这样写到,“研究成果对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于辛雪峰来说,博士论文只是阶段性成果。2014年,辛雪峰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开始对陕西三大戏曲院团——易俗社、三意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进行比较研究。
由于历史的机缘,在晚清民国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次席卷全国戏曲运动中,陕西两大剧社——西安易俗社与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恰好是两次运动重要的实践者。如果说易俗社的秦腔改革推动了传统秦腔向改良秦腔转型,那么,民众剧团用秦腔演绎现实生活的作法推动了秦腔音乐的革命化与现代化。不仅如此,民众剧团还成为孕育国营剧社的胚胎。陕西另一个艺人领班的、贯穿了清末至今120年演艺历史的剧社——西安三意社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传统秦腔保留与传承载体。
剧种百年算不上历史,剧社百年称得上古老了。两个百年剧社和一个年近耄耋剧院同在陕西可谓戏曲史上的奇迹了,更值得书写的是它们分别是陕西同盟会、共产党和民间艺人创办,一度形成了文人、红色、民间三类秦腔班社共同发展繁荣的艺术景象。对三大剧院发展演变的比较研究,对揭示中国近现代戏曲与政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讲好陕西故事的良好素材。
答辩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戴嘉枋研究员评价说,辛雪峰对20世纪陕西三大秦腔院团——易俗社、三意社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深入调查研究,资料丰富,视角独特,方法新颖,观点令人信服,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对中国戏曲各剧种、各班社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答辩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蒲方评价说,辛雪峰的研究,在探索剧团剧社体制发展的同时,有机结合了秦腔音乐艺术风格的演变,站在了历史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交叉的层面上,总体来看是一份较为出色的学术论著。
答辩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研究员说,辛雪峰的论文结合民族音乐学梅里亚姆三重认知模式和赖斯的‘历史、社会、个体’研究模式,对秦腔的改革与发展当代史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积极而富有见地的反思,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民族音乐学研究强调“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如何把文化和音乐结合起来,解决二者“两张皮”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难点,辛雪峰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推进。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十余年来,辛雪峰几乎跑遍了陕西戏曲界老艺术家、作曲家的家门。
为了避免从文献到文献,多年来,辛雪峰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拜访了许多陕西戏曲的表演艺术家、作曲家及民间艺人,记录了七十多小时的口述资料,拍摄了4万余张照片。这些来自田野的一手资料有效地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田野调查所获得资料是鲜活的、真实的,是文字资料难以提供和呈现的,对于填补某些历史的空白、改变传统成见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戏曲是戏一半曲一半。为了熟悉秦腔音乐,辛雪峰口袋里常常装着复印的板头曲、秦腔曲牌等谱例,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诵。除了天天跑剧场看戏,还跟随剧团下乡演出,长期的学习与零距离的接触,使其论文的音乐分析客观、准确。
德里达指出,“遗产从来不是一种给予,它向来是一项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自觉与文化的自信,首先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研究。辛雪峰的研究,呈现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