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大·探·二》,河南戏占了两个字,唯《探皇陵》没有外,《大保国》《二进宫》两折戏都有,也有把二者合在一起,叫成《徐彦昭打朝》的。不过杀猪本应该杀喉咙,但有一句俗语曰:“杀猪杀屁股,各有各杀法。”。用到戏曲里,就用不着解释了,河南豫剧、曲剧、越调及大平调等演这些戏,各有各的演法,于是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在洛阳一带有一句说明豫剧演变的民谣:“越调底儿掺皮黄,罗戏窝儿出粗梆(指豫剧)”,就是说,豫剧是从罗戏、越调和皮黄为“母体”,三合一而衍生出的剧种,说明越调比豫剧形成年代要久远一些。豫剧现在是河南第一大剧种,把越调甩到了老三,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越调中铜锤花脸不多,当今演员中更少,这可能是现在越调《大保国》等戏,久不见舞台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没有扮演徐彦昭是名家撑台,这出戏是演不好的。特别欣赏戏中的伴奏音乐,那优美的旋律,那跳动的音符,那与演员的唱腔配合的严丝合缝,无不令人叫绝!
古老的越调“正装戏”居多,《大保国》就是其中之一。1956年襄城县越调二团(许昌市越调剧团前身)组成《大保国》剧组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获演出集体奖。受到中国剧协主席田汉赞赏,剧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编入《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剧本选》第十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