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叶大国,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茶与我国古典戏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事活动被戏曲家写入到戏曲作品中,戏曲家、演员、观众往往离不开茶,清代的曲艺活动常在茶馆举行。此外,采茶活动还造就了特殊的戏种——采茶戏。可以说,戏曲是一门用茶汁浇灌起来的艺术。
一、饮茶习俗与戏曲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魏晋时期,上层贵族、文人便有饮茶习俗。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在民间兴盛开来。之后,随着戏曲的产生和发展,茶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进入到了戏曲作品中。
不少戏曲作品以茶为题材,或将茶事活动置于戏曲作品中,或以茶为道具。例如,明代许自昌的《水浒记·借茶》,演的是县衙书吏张文远春日逛街,偶遇阎惜娇,为其美色所动,借口渴为名,向阎惜娇讨茶水喝。其剧本有这样一段:
张文远:失言,失言!吖哟,好茶啊!生青碧绿,格个茶还是雨前呢?龙井吖?毛枪、毛枪。水亦是个好!还是天落水呢?河水吖,泉水?格个茶还是滚仔勒泡格呢?泡仔勒滚格?
阎惜娇:啊?
张文远:一嘴格嚼蛆,竟忘记仔谢茶哉!多谢小娘子赐茶!
阎惜娇:好说。
剧本中张文远的台本提到了茶叶的采摘时间、品种、冲泡用水、冲泡方法等,从“雨前”、“龙井”、“毛枪”、“天落水”等字眼可以看出,作者对茶有一定的了解。茶叶采摘时间多在农历四月,其中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的茶被称为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细嫩,但由于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气温高,芽叶生长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茶叶采摘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而泡茶之水,陆羽《茶经》中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古时亦有不少文人雅士喜用雨水、雪水泡茶,唐代白居易《晚起》诗就曾言:“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许自昌在创作《水浒记·借茶》这一出剧本时,显然是将生活中积累的茶叶相关知识融入到了创作中,使其剧作更加贴近生活。
元代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末吴炳在传奇《西园记》开篇写道:“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足见当时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戏曲作家在创作中往往自然而然地提到它。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戏曲作家、演员、观众本身就是茶叶爱好者。例如唐代撰写《茶经》的陆羽,据其《陆文学自传》自述:“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陆羽不愿出家,卷起衣被,投身戏班,编写了滑稽戏《谑谈》三篇,并且还亲自参加演出,耍弄木偶,扮演假官,做藏珠之戏。虽然《谑谈》三篇今已亡佚,但茶与戏曲在陆羽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
再如明代的汤显祖,嗜茶如命,给其住处取名为“玉茗堂”,又因他的剧本创作十分有名,最后形成了戏曲流派“玉茗堂派”。
清乾隆冰丝馆刊本《玉茗堂还魂记》
此外,茶馆是早期戏剧表演的场所之一。“元明以来,曲艺活动盛行。北方茶馆有大鼓书和评书,南方茶馆则盛行弹词。”到了清代,一些茶馆除了有人说书,还有人唱戏。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初期的剧场时说:“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的性质”,“当年的戏馆不卖门票,只收茶钱”。明清时期的茶馆往往依靠戏曲表演吸引茶客,边饮茶边看戏的风尚也由此而来。所以,戏曲可谓是用茶汁浇灌起来的艺术。
二、采茶戏
饮茶习俗影响了文人的戏曲创作,采茶活动则孕育出了一门特殊戏种——采茶戏。明代王骥德《曲律》道:“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竿》,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可见,明代采茶时歌唱小调在南方已十分普遍,采茶戏便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采茶戏往往流传于我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茶叶产量丰富,人们采摘茶叶时随性而歌,发展到明末清初,采茶戏便应运而生。它们以采茶、茶灯歌舞为表现形式,通常以“两小”(小旦和小丑)或“三小”(小生、小旦和小丑)进行表演。如江西采茶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广西采茶戏等,人们将采茶农事置入歌舞、戏曲中,反映日常劳作情况,富有生活气息。广西的彩调剧《刘三姐》《王三打鸟》等,实际上就是采茶戏的一种。
乾隆年间《南安府志》收录陈文瑞的《南安竹枝词》有提到:“淫娃小唱数营前,装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其中,“三脚戏”是指生、旦、丑三个脚色演的一出小戏。这是关于采茶戏较早、较明确的记载。
其实,刚开始,采茶戏是直接反映采茶活动的。例如,赣南采茶戏《九龙山摘茶》《小摘茶》,黄梅采茶戏《送茶香》等等,都是直接反映茶事活动的。《九龙山摘茶》描写的是茶商朝奉与仆人茶童上九龙山收购新茶,品茶时发生的故事,表现了茶农摘茶、炒茶等生产劳作的过程。其“摘茶”一折,说的是四茶女告别茶母,进入茶园,茶女们手提茶篮,舞动彩扇,“攀枝”、“摘茶”、“搓茶”、“戏耍”,这些舞蹈动作全都来自于采茶活动。赣南的采茶活动还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采茶戏舞蹈动作,尤以“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最为突出。
发展到后来,采茶戏成为了独立的剧种,其内容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茶事活动了。例如南昌采茶戏《合明镜》,讲述的是陈月英自幼许配张德义为妻,但张德义家贫,向岳父陈贤文借银两上京赶考,陈嫌贫爱富,不但不借,反而以假银两诬陷于张。月英得知后,将德义追回,花园相会,赠以银两,并以明镜各半作为凭证。后陈贤文逼月英改嫁,月英不从,在家奴帮助下潜逃,落住白衣庵。张德义高中回乡,到白衣庵烧香还愿,夫妻俩才得以重逢。从戏剧的内容上看,剧本已经与采茶无甚关联了,但采茶戏的唱腔、调子、歌舞动作均被保留了下来。
广东连平采茶戏《花灯因你而亮》剧照
三、茶文化与古典戏曲的关系
千百年来,饮茶习俗已经渗透进许多文人墨客心中,不少作家与茶结缘,写下了与茶有关的诗词、戏曲。这些作品,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对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庄晚芳先生曾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2012年“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先生则提出并阐述了“清、敬、和、美”的中国茶文化核心理念及其所蕴涵的茶德精神。
明代文徵明《品茶图》
中国的茶道精神体现了中华悠久的文明,影响了无数爱好饮茶之士,才浇灌出富有茶韵的戏曲作品。茶文化的传播、发展,也影响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从早期的采茶歌舞,到明清的采茶戏,茶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所需,茶艺茶道的普及更是让百姓大众接触到了茶的文化意蕴。饱含丰富内涵的茶文化,也极大丰富了我国古典戏曲的内容和题材。不少戏曲作品脱胎于茶事活动,反映茶事劳作,进而发展为独立艺术。
茶与戏曲的结合,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可以说,茶文化与我国古典戏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戏曲是一门用茶汁浇灌起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