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清时代有排行榜的话,那么娱乐业的首席肯定是戏曲。在那时的传统文化生活中,戏曲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社会一直是农耕社会,农民是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戏曲在根子上是农民的东西。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早先的农民,他们居住在田野并终年默默地劳作在大地上,只有在过节和集社的时候,那种孤独、单调的感觉才能够得到排解。

这时候,他们聚集在一起,尽情地欢乐。孔子在观看乡人帷的时候曾说,这是多么的不易,他们劳苦了一年才换来这短暂的快乐。

可以说,戏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慰藉农民心灵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城市里的文人在批评南戏、乱弹粗俗鄙陋的时候,恐怕是很难体会到的。

 

戏曲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戏曲的审美、价值观念等都是倾向于农民的。当然,在城市中的戏曲演出同样很繁荣,市民也是戏曲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市民天然地带有农民的根性——谁又不是农民的后代呢。所谓农业文明,它是一种像空气一样存在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的东西,它的影响无所不在。在传统社会里,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种根性。

在传统戏曲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本民族特有的东西,比如说,戏曲里很少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

观众要求好人必须得到好报,坏人一定要受到惩罚,即使人间不成,至少也得在阴间或天上实现。传统戏曲还重视表现家庭婚姻的题材,这和中国人的观念也有关系。

另外,传统戏曲里面还有很多是有关道德伦理的戏,我们现在看起来也不觉得它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而是感到它的确有一种真诚、深厚的感情在内里支撑着。

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可以专门写一本书,因为戏曲包含的东西太丰富了。在传统戏曲里面,其实凝聚着一个农业民族的全部情感和他们自身命运的历史。

所有他们想得到却在生活无法实现的东西,他们在戏曲中得到了,所有他们本该拥有却被剥夺的东西,也在戏曲中被再次缅怀。电影是梦工厂,戏曲又何尝不是。

从形式上说,戏曲不但是文体的集大成者,骈、赋、诗、词、散文等等无所不包;它还是当时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歌、舞、戏谑、说唱等等成分在戏曲里同时存在。

当时的戏曲就相当于现在的多媒体。或者可以这样说,戏曲在传统社会里是艺术表现的极致,因为戏曲是门综合艺术,绘画、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的成就都在其中得到了体现。

在文人的手里,它又成了和骄赋诗词平起平坐的文学形式:北曲杂剧和传奇是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章,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更是成了时代的文学。

戏曲成了文人言怀遣兴的一种方式,于是它升格成了传统文化中最精英的部分。这样,戏曲同时占据了传统文化的两端,它的基础在于民间,而它的上端则联系着文人。

民间代表着平民文化,而文人则代表着士大夫文化。戏曲贯通了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