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式与特点。

戏曲百科看看你不知道的白字戏曲名称「戏曲百科看看你不知道的白字戏」

戏曲百科看看你不知道的白字戏曲名称「戏曲百科看看你不知道的白字戏」

白字戏的起源

白字戏的形成,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南宋时形成的闽南、粤东民间小戏是海陆丰白字戏的前身。宋代漳州地区在每年秋收之后,有号称”戏头”者.”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据考所作之戏传到粤东及海、陆丰后,即俗称老白字或竹马戏。这些民间小戏,基本上是二小戏或三小戏,均由孩童扮演,剧目如《搭渡弄》、《四九弄》等,都是民间生活小戏,所唱俱为地方小调民歌,用大管弦和笛子伴奏。白字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吸收并借鉴了流行于同一地区的正字戏的许多东西。在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中,上述民间小戏为数极少,而大部分是易语而歌的的大戏。前者称小锣鼓戏,后者称大锣鼓戏。大锣鼓戏有帮腔,用大锣大鼓伴奏,干唱。其剧目、曲文.唱腔、器乐等各方面,均与正字戏的曲戏部分非常接近。因此,潮州戏谚又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

另外,还有认为白字戏与潮剧同源异流。白字戏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今正字戏)、潮音戏(今潮剧)等相同。白字戏的开台例戏《净棚》、《八仙拜寿》、《仙姬送子》、《跳加冠》等仍用”正音”演出;白字戏有”罗哩畦”调及拉腔,正字《金钗记》、潮调《荔镜记》等古本亦有,这也是出自南曲。因此,认为白字戏与潮剧是同源异流,均来自南戏。由于可据的史料缺乏,以上二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白字戏的表演形式

白字戏曲采用海丰、陆丰方言,分生、旦、丑、净、公、婆、贴7个角色行当,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传统乐队有7人,俗称”七张交椅”,即一对鼓(大鼓、鼓头)、一对吹(大吹、二吹)、一对锣(头锣、二锣)和一副大铙,后文武场乐器都有所增加。白字戏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擅演儿女恋歌,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短打用南派武功,舞台美术简朴,便于移动。白字戏剧目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的特点。

白字戏的代表剧目

戏曲百科看看你不知道的白字戏曲名称「戏曲百科看看你不知道的白字戏」

白字戏的主要剧目人称”八大连”,包括英台连(《同窗记》)、陈三连(《荔镜记》)、高文举连(《珍珠记》)、秦雪梅连(《三元记》)、蒋兴哥连(《珍珠衫》)、王双福连(《临江楼》)、袁文正连(《还魂》)、崔鸣凤连等,另有《白鹤寺》、《白蛇传》、《访友记》、《书琴缘》、《天门阵》、《白罗衣》等优秀传统剧目和《金菊花》、《红珊瑚》等现代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