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名伶,梆子大王
1941,23岁那年的青春
我是个豫剧演员,我的原籍是陕西省,父亲叫王秉璋,在河南曾担任过临汝,兰封、洛阳三任县长,我模模糊糊只记得,我父亲的个头是个高个,还记得他左手把我抱在他的怀里,坐在他的腿上,他的右手写字,以后就模模糊糊记得住大庙,睡地铺,天天有人不是抱着我,就是背着我,有时候还驮着我,在农村看野台戏,唱大红脸的陈玉亭,成了我的父亲……
——陈素真
1941的生日照,青春可堪留
如果不是生在旧中国的乱世,陈素真的人生,也许会顶着官宦闺秀的光环,在和美静好中优容地相夫教子、平安终老一生。然而,国破家亡、流离颠沛,命运和时运齐力将她推向了一个剧种的风口前端。
1928年,10岁的陈素真在开封永乐舞台正式登台演出,开启了豫剧坤伶历史的新篇章,作为豫剧第一批登上舞台的女演员,在民众尚未开化的时代,受到的关注和质疑可想而知,但极具戏曲天赋的陈素真,却用自己的实力与韧劲突破世俗重围、时代颠沛,顽强地成长起来,包括12岁那年在开封的“倒彩”打击。
舞台上的倒彩就像一块疮疤,更是蒙在心头的奇耻大辱,天性格外要强的陈素真岂能就此言败?为了重新找回尊严,在养父陈玉亭的带领下,陈素真到杞县搭班学艺,以卧薪尝胆般的执着,锤炼着自己的根基,等待着东山再起、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也许,《三上轿》唱出了少年陈素真对生活和命运的辛酸,12岁的小姑娘,独立承担着大戏主演的责任,幼年所缺乏的天伦温暖,也在缺口的心中吹着呼呼的寒风。当台下的人们被她的天才、被她的真情所惊艳、痴迷,“死戏”被唱活了,送客戏变成了大轴戏,台下的观众热泪盈眶,不禁发出“卸了牲口卖了套,也要看狗妞的《三上轿》”的感叹。
1934年,经过四年韬光养晦、锤炼一身真本领的陈素真又回到了开封,这一次,她果然一鸣惊人、让整个开封城为之倾倒。尤其是经她自己创新改革的《三上轿》,更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陈素真火了,这个花样年华的女子是河南梆子的天之娇女,倾倒了开封城。也倾倒了一位矢志改造旧剧、力挽狂澜的年轻剧作家,未来的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樊粹庭与陈素真的合作,是豫剧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创举,他们的合作,犹如细心雕刻的画匠遇到玲珑剔透的灵玉,在惺惺相惜中不断开拓出艺术之美的高度。从此之后,河南梆子不再是土梆子,而是有编剧、有剧本、有创腔、唱念做打齐全的“豫剧”了。
多情、奔放、纯真、善良的妙龄少女叶含嫣,光彩鉴人
一拂袖,天涯漂泊任云游;二拂袖,国难当头隐私仇;三拂袖,浩然正气贯九州!
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
年轻的陈素真在樊粹庭的协助与支持下,吸取京剧之长,破立并举,对豫剧旦行之声腔、化妆、表演等诸多方面拔幟独树、肇始创拓,令河南乃至中国戏曲界视为楷模,即便京、昆、评、越,诸界方家,大有争相习之者。如果不是命运和时代的转折,她的舞台之路,恐怕还要延伸到新的顶点。
1937年5月,因灌制唱片过度劳累损伤声带,陈素真随樊粹庭北上,寻求新的发展路子。在北京,陈素真学习武功、练习身段,继续蓄精养锐。直到卢沟桥事变,才不得不离京返豫。
一路返程,满目山河疮痍,两位豫剧巨匠深感痛心,便在商丘重整旗鼓,成立狮吼旅行剧团,演出《涤耻血》,募捐义演,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国难当头,已顾不得自身安危,他们将义演得来的钱全部捐献给了战斗在抗日战争第一线的军士们。
她是生在乱世铁肩大义的爱国佳人,她是拓荒豫坛肇始立新的坤行先驱,陈素真所引领、开创的戏剧表演艺术美学,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完整体系。
她创立了豫剧第一个以个人风格命名的艺术流派,也为豫苑后人创造了一座永恒景仰的丰碑。
昨日里闷悠悠如痴如醉,思想起那射雕的人哪病卧在深闺
观看原创《中国戏曲人物志》视频,请移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Q2MzM3MTAwOA==.html?spm=a2h9p.12366999.app.SECTION~MAIN~SECTION~MAIN~5~5!2~5!3~5~5~5~5~5~21~22~TR~TD!2~5~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