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包括许多其他曲艺的舞台特色,是与其“局限性”有关的。
京戏里为什么把脸染成红的、白的、蓝的?又为什么戴那么大那么长的一个胡子?要说好看,那是未必的,主要就是因为观众距离舞台太远,看不清眉眼。我们去看球赛,也根本看不清球员的脸蛋,唯有老球迷,能根据站位、身形和背后硕大的号码,有个大致的判断,但也不一定能说准是谁,辨识起来比较费劲。
但如果一群黄种人球员里头有个大黑脸,抑或是这人的发型很别致(比方说秃头、黄毛)呢?那就极容易辨认了。现在,我们在电视和电影屏幕上能看见的演员的特征,在京戏台子下面是很难看清楚的。想要让人物清晰可辨,必须使其特征十分明显才行。
所以,我们看到,京戏里边,红脸象征忠义耿直,黑脸象征严肃不苟,白脸象征奸诈多疑,蓝脸象征桀骜不驯。行头也是色彩分明,造型独特,令观众能直接明白出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是年轻还是年老,是男还是女,性格是好是坏,是严肃还是滑稽。
同样的,京戏要求声大宏亮,也是有“没办法”的一部分意味。若是演员站那里声音小了,下头的观众根本听不见你说啥,就该不乐意了。而现在的舞台上,允许歌手低声呢喃,因为有麦克风。某回学校里组织话剧演出,三人演出了一个谈话栏目,结果麦克风没安好,他们还是按照排练的时候演,声音奇小,到最后是在起哄声中下台的。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有细节表现更丰富的手法,足以使得亿万观众看清晰,为什么非要去看京戏呢?同理,前面也有同学提到,京戏里头的动作也往往是因“没办法”。那时候找不到更好的展现行军的手法,就让八个龙套上去穿个场。那时候它没办法,只能“一步万水千山,两步腾云驾雾”,你说他要是能一蹦二百米,他能不蹦吗?人是喜欢看真的腾云驾雾呢?还是喜欢看假装在腾云驾雾呢?明明可以直接看孙悟空腾云驾雾,提着金箍棒踏碎凌霄宝殿的电视剧和电影,就没必要看他挥舞着带毛黑棒棒,假打绿衣软口小矬刀。
京戏能红极一时,在当时是有先进性的,正是应了当时人们的喜好,在京城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比起其他戏种,京戏更加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人们发现了更好的,用于展现人物脸谱和故事情节的方式。八十年代的时候,电视机还未完全普及到农村,电视上收的台也极少,娱乐生活极端贫乏,只要有唱戏的来,大队大队的人都挤着去听,人山人海的。
后来唱戏的就不是很受欢迎了,因为县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让放映队下乡放电影,什么样式的都有,李连杰的武打片,用手夹子弹的战争片,俊男靓女的肌表和表情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可比听戏强多了。为了看电影,我们可以追到外乡去看。但放映队后来也受到了冷落,因为很快家家户户拥有一台电视机成为了标配。加之VCD的普及,电视上就可以看任何想看的电影了,满村曾经疯子一般跟着放映队跑的人,就都不出去看了。就算是新下来的电影到本村大院门口播放,也没几个人去看,仅有几个老头老太太过去。
时代不一样了,展现手法变了,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不能守着“传统”过日子。传统若给人带来别扭和不便,是早晚会被抛弃的。但也不是说京剧就没有出路了,京剧说到底是要适应时代,不要舍本逐末地说什么“改了就不是京戏了”这种话,更不要硬把它当国粹拿去推广给外国人。你想想,本国人都不爱看的东西,外国人能爱看?所有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都应如此:多想想怎样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再去谈对广大人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