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
中国传统戏剧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起于秦汉时期,直至今日,仍在世界的文化艺术中独占一席之地,中国传统戏剧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戏剧表达方式,不仅和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艺术截然不同,而且和近代的欧洲艺术相比也独有一番风味。这篇文章将简单从中国古代的鞋履进行分析,简单为大家介绍中国戏鞋的发展。
一、何为中国戏鞋
《汉书·西域传赞》中有言:“武帝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在娱乐项目较为贫乏的古代,人们便已经趋向于利用歌舞、戏剧表演等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经历了几个繁盛期,不仅戏剧在当时使得广大人民耳濡目染,而且戏剧表演时的固定穿搭也传递给我们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简单介绍戏鞋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鞋履的独特特点和发展史。
传统歌舞
1、别于普通鞋履的戏鞋
中国戏鞋简单来说是指中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中呈现给大家的各种鞋子,靴子等,但是戏鞋又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穿着的鞋子,靴子等,它不仅强调成品的精细美观,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要求制作考究,在鞋的舒适度和工艺条件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中国古代的鞋履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在当时的中国文明还是仰韶文明时,就已经出现中国最早期的鞋履文化。最初因为生产方式的落后与生产原料的缺乏,人们最早期还是使用兽皮鞋,随着时代的发展,鞋履的文化逐渐绚烂繁复,鞋履也开始由于不同的特点有了简单的分类,再随着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便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戏鞋。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戏剧作为一种有着蓬勃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到现在为止,活跃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耳濡目染的不仅有京剧、越剧、豫剧,还有黄梅戏、评剧等。虽然戏剧有多种,艺术的表现各不相同,但是就如我们所知的那样,“戏鞋”作为戏剧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它的作用,它的分类方式,它的复杂而又考究的制作过程等又是相似而贯通的。
黄梅戏
2、种类繁多的中国戏鞋
戏鞋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一种承载形式,它在中国几大戏剧形式中的表现方式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更不用说,戏剧中的耳熟能详的生、旦、净、丑四种不同行当,戏鞋的艺术表现也自有不同。然而在戏剧的表演之中,人们大多数更加注意精彩绝伦的表演,不会特别关注戏鞋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戏鞋虽然看似只是一种鞋履,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很多独特的特点和分类。从样式上主要分为靴、鞋、履三大部分;从戏剧表演的不同的角色分类主要可分为厚底靴、虎头靴、薄底靴、朝方靴、登云履、旗鞋、彩鞋等,其中文武官通常使用的是厚底靴,孙悟空专用的猴跳鞋等,戏剧表演者根据各种不同的造型来搭配各种类型的戏鞋,以达到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中国戏鞋的绚烂发展
中国戏鞋也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夺目的光彩,戏鞋的发展离不开能人巧匠们对于戏鞋的重视,将戏鞋看作工艺品的考究的制作过程,这些都推动戏鞋文化在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上得以代表中华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不衰。
中国戏鞋的制作过程与一般的鞋履相比极为复杂,它的复杂主要包括制作工具的复杂,制作材料的复杂,以及制作工艺的复杂。接下来简单从这三个部分为大家介绍中国戏鞋的发展。
1、精挑细选的制作材料
提到中国戏鞋的绚烂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戏鞋制作对于制作材料的精挑细选,在戏剧表演中,戏鞋的存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戏鞋的制作的精良程度,会影响甚至决定戏剧的水平。戏鞋的制作所用的材料自然也与普通的鞋履不尽相同,不仅要考虑舒适度和安全因素,也必须考虑艺术表现的需求。
就前文已经提及的厚底靴为例,厚底靴的底,顾名思义,比一般的鞋履厚上一倍不止,厚底靴主要是戏剧表演者在扮演高官时穿戴,因为鞋底较厚,为了防止因鞋底过厚而导致的鞋跟笨拙,影响戏剧表演者的动作灵活性,戏鞋的鞋底材料主要是竹浆纸一层一层的压实制作而成的,竹浆纸制作而成的鞋底不仅厚度达到了要求,而且安全性高,质量轻,弹性大,噪音小。用这种材料制作而成的鞋底与普通的木鞋垫相比,不仅更为柔软,而且在舞台上表演时不会发出如同木鞋底的噪音。
2、复杂的制作工艺
竹浆纸制作鞋底虽然使得戏鞋的质量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同时也要求了更高的制作工艺。这种戏鞋的制作不需要鞋胶,只用压制的方式一层层的压制而成,一层层的竹浆纸直接覆盖、压制成鞋底的形状。
鞋底的制作工艺考究不仅体现在手工压制过程,而且还体现在压制的时间长短的确定上。在压制过程中,要把握好压制的时间,如果压制的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压制过紧,厚度不够;如果压制的时间过短,则会导致鞋底的硬度不够,并且如果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还可能导致压制的鞋底碎裂。
三、中国戏鞋审美价值的体现
中国戏鞋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体现在戏鞋的形式之美上,还体现在戏鞋的装饰之美上。从中国古代的鞋履为出发点,接下来,简单从戏鞋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出发,为大家介绍形成这种独特之美的审美原因,以及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发展的审美观念。
竹浆纸戏鞋
1、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早在秦汉时期,戏鞋便在戏剧的发展下不断发展,到元代时期,戏剧的发展到达了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高峰期,在这时,戏鞋也随之发展,到达戏鞋发展的高峰期,并且当时有着众所周知的不成文规定,戏剧表演者在表演不同的戏剧角色时,应当按照自己的角色和戏剧的情节,以及自己所穿戴的衣物等选择不同的戏鞋,以达到搭配的目的,得到更高的艺术表现。
例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中曾关于不同戏鞋的搭配问题言到:“靴箱蟒袜、妆缎棉袜、白绞袜、皂缎靴、战靴、老爷靴、男大红鞋、杂色彩鞋、满帮花鞋、硒场鞋、僧鞋。”
这段文字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不同戏鞋的在不同的角色上的穿戴规定,以得到更符合戏剧人物角色的地位和性格的穿戴,极具角色特点的脚上的靴鞋,在一定的规范下,也具有了与戏剧表演者穿戴的服饰同样的寓意。
2、追求和谐的整体搭配
中国戏鞋的产生与戏剧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一直遵循着和谐的整体搭配,中国的鞋文化自中国古代的“六合靴”起,寓意着“东”,“南”,“西”,“北”,“天”,“地”六合。这六合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和谐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向往之情。
戏鞋也遵循了中国古人对鞋的审美追求,对平衡、和谐的热爱。中国戏鞋强调整体的搭配,要根据不同的戏剧角色和不同角色的衣物特点,搭配不同的戏鞋,以追求和谐,达到对自然和人关系的相生相息的探讨。
六合靴
中国古代戏鞋对于整体搭配的追求,是源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整体美的期待。通过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衣着装饰在一定的时期和朝代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对于整体的和谐的崇尚,中国古人在很多朝代都对于穿着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例如《旧唐书舆服志》中描写道:“朱衣、裳素、革带、乌皮履,是为公服”。这里的乌皮履正如戏剧表演中的戏鞋一般是整体搭配中的一部分。
3、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
中国古代经历了二十多朝代,戏剧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时代的更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物大地博,随着时代的更迭,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思想汇入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不断的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舍弃其糟粕,共同造就了现在绚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的戏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蓬勃发展,吸收其他鞋类制作的优点,使得中国古代的戏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步,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以开放促进发展。
四、总结
戏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为后代的我们留下了越时代的文化瑰宝。纵观中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中,戏鞋以多样性的分类、精妙的制作工艺、精美绝伦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及最根本的穿着舒适度使得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鞋的发展与古代日常鞋履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又有着日常鞋履所达不到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林林总总的戏鞋》
2、《中国古代鞋履的审美表现及成因探讨》
3、《中国古代鞋履艺术及审美文化》
4、《中国古代鞋履风尚变迁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