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稀有剧种联袂献艺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沁源秧歌亮相山西大剧院“长风之夜”周末惠民演出
翼城琴剧《家风》30余年演出3000场第三届山西艺术节(云上艺术节)7月5日与全省人民见面了,其中,“濒危戏曲剧种剧目云展播”版块共有我省20余个濒危稀有剧种亮相云端,这是一次难得的集结展示,这些影像成果将成为我省濒危剧种传承保护研究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山西是戏曲大省,在历次全国剧种普查中,我省剧种数量名列第一。根据2016年原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剧团普查结果,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山西38个,数量最多。山西剧种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到最新普查的38个,锐减幅度巨大,虽体量仍领先全国,但部分剧种的消亡仍令人痛心。尤其是现存38个戏曲剧种中,有26个剧种处于濒危状态,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些濒危剧种成为我们的新使命、新挑战。山西孕育了以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为代表的“四大梆子”剧种,丰饶的戏曲沃土离不开或大或小丰富剧种的滋养。剧种的认定,就代表了其艺术独特性的存在,没有绝对意义的大剧种,也没有绝对意义的小剧种,正如世间万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元杂剧的诞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但到了明代就已经式微,被后来的剧种学习、消化和借鉴去,成为源泉,在当下的戏曲发展空间中,剧种之间的竞争、模仿、吸收也在不断地演化,一个剧种的独到成就也在不断地被另一个剧种借鉴吸收,丰富自身。随着当代社会交流的加强,地域特色音乐的渐进,方言流行的局限,剧种之间不断地挤压受众、合并吸纳,极有可能剧种同质化会成为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晋剧和北路梆子之间一些新创剧目的导演、作曲、主演等跨剧种创作协作;孝义碗碗腔剧团则同时演出晋剧、孝义碗碗腔、孝义皮腔多个剧种,久之,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很可能最终只会留下一个剧种,也可能产生出新的剧种,京剧不就是四大徽班进京后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逐渐融合逐渐演变形成的吗……以动态眼光看待剧种变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就要把濒危剧种的独特价值保护好、记录好、发挥好。守护好濒危剧种生命的火种,是守护山西戏曲文化生态的关键,无论这些剧种的命运最终是消亡还是兴盛,只要能够让濒危稀有剧种的艺术特色散发出最大光芒,使其独有的艺术特色能够持续地绽放在山西戏曲舞台上,就是属于山西戏曲的宝贵财富。做好基础的保护记录传承工作,是眼下戏曲工作者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太原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90多岁的徐拖福是目前仅剩的一位传承人,老人最大心愿就是能让太原秧歌继续传唱下去。锣鼓杂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比昆曲起源更早,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原始粗犷、形式简单,是一种用锣鼓吼唱的原生态戏曲。它甚至不需要戏台、道具、装扮、伴奏,随时都可以拉开架势表演,过去被叫“穷人戏”。尽管出场随意,但这个剧种却有独到追求,演出的大多是军事题材的剧目。如今,锣鼓杂戏老艺人寥寥无几,越唱人越老,越唱人越少,锣鼓杂戏还能传承多久?芮城扬高戏故有“羊羔戏”之称,有说它是由放羊人哼唱的山歌小调形成的。据说,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的曲调就出自扬高戏的“岗调”。相传,民国时期扬高戏与蒲剧名班对台演出,观众情不自禁地涌向扬高戏戏台。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人星散,部分演员被蒲剧团高薪聘走,班社解体,扬高戏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剧种为何濒危?总体来看,一是流布区域较小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艺人流失;二是有限的艺人相继去世,传承途径单一,传人短缺,剧目和“手艺”失传;三是资金短缺、后继无人等现象造成保护传承工作难解的“死结”,社会关注与认可度不高,缺乏文化认同。濒危的背后是顽强,顽强的背后是感动。由文旅部艺术司牵头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像一道召集令,吸引全国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剧种前往江苏省昆山市。2020年,广灵艺承秧歌演出团演出的广灵秧歌《烈女传·借当》参加我省在昆山的小戏组台演出,11位加起来700多岁的老人,有的是糖尿病,有的是高血压,有的拉肚子,导演郭世德时年78岁,长途跋涉,到达当地后仍然不顾休息,加紧排练。郭世德19岁就在村里拜秧歌剧团刘璋为师学艺,腹内有38本传统秧歌剧目,近年来他时刻不忘师父重托,心心念念,在女儿的帮助下,将38本老秧歌传统剧目成功挖掘,5本剧目的铜器卷和剧目编写整理成底稿,以待出版。我记得他在昆山亲口对我说,“尽管现在广灵秧歌演员老龄化严重,但还算行当配制齐全,唯独缺乏花脸演员及打板的。现在急需培养新人,可惜没人学了!” 濒危剧种保护的关键最终要落到三点,一是增加演出机会,加强濒危剧种在舞台上的活跃度,培养新一代的青年演出队伍;二是抓紧时间录制现有演出资料,形成影像记录,抓紧整理各剧种剧目、曲谱等文献、口述资料;三是深入研究各个剧种的特点亮点,争分夺秒出成果、解问题,召集专门队伍开展扎实有效的抢救性记录性研究。下一步,还可以为各个濒危剧种定点挂钩各级艺术学校、艺术院团、文化馆等单位,结对子学习保护、传承演出,参与帮助濒危剧种组团组班,使这些濒危剧种真正能够演起来,演下去,传下去。去年,我省出台了《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为不断激发我省濒危戏曲剧种的生机与活力,提出了加大抢救力度、深入挖掘整理、加强剧目创作、抓好人才培养、改善演出条件、支持院团建设、搭建展示平台、推进惠民演出、加强普及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共计10条具体举措,并根据文旅部要求,将26个剧种列入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每年购买每个剧种100场戏曲公益性演出,均计给予每个剧种50万元补助资金,切实改善濒危剧种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党和政府重视和扶持下,艺人们的信心决心更足了,在扶持之余,大家积极寻求自救措施,一时的“生命危险”已然脱离,濒危戏曲剧种有望迎来新生,进入良性循环,在山西戏曲这棵大树上的“小花”,一个个正迎来新的绽放。(黎凤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