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作者庞博/故宫博物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清代宫廷娱乐形式多种多样,戏曲在其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尤其是乾隆及光绪两朝,宫廷戏曲表演极盛,推进了宫廷戏曲的繁荣发展。而从清初至晚清,管理内廷演戏的机构与表演的伶人也随时代有所变化。

入关之初,因典章制度仍未完备,宫廷仍然沿用明代体制,以教坊司负责宫廷中的奏乐及演戏任务。最初,由教坊司领乐官率女乐承应。顺治八年(1651年),停止女乐承应,改用太监。顺治十二年(1655年),再次启用女乐,直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故宫博物院 藏 清康熙 粉色实地纱地绣花卉蝶纹褶子(褶子为清宫戏衣的一种)

到了康熙朝,宫中戏曲活动渐多,新的管理演戏事宜的机构——南府和景山出现,隶属于内务府管辖,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皆由太监组成,外学则是民籍伶人及挑选的旗籍学生组成。

内学所用太监,“由清帝择其俊秀者,令来习艺,谓之赏下太监”,是宫廷戏曲表演的主力。旗籍学生来自内务府三旗即正黄、镶黄、正白包衣子弟之中。民籍伶人主要来自江南昆曲名班。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故宫博物院 藏 青色四季花折枝百花蝶纹妆花缎女帔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亦是昆伶祖师老郎神祖庙的香火之地。苏州老郎庙是管理戏班和伶人的机构,“凡隶乐籍者,必先署名于老郎庙,庙属织造府所辖”。因此,选民籍伶人的任务则由苏州织造负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即在苏州织造处观看昆曲表演。此后数次南巡均在苏州驻跸,观看昆曲,赞赏有加。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雍正元年(1723年),乐籍被废除后,清宫开始挑选精通音乐之人充当教坊司乐工。雍正七年(1729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负责外廷朝朝会燕飨时的演奏。

到了乾隆朝,宫廷戏曲活动蓬勃发展。乾隆七年(1742年),设立乐部,和声署划并入其中。同时,委派庄亲王允禄、张照、三泰等审定乐章,编进戏剧。主要以历史故事为蓝本,加之以忠孝节义、歌颂太平的思想,如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故事)、升平宝筏(三藏取经的故事)、忠义璇图(《水浒传》故事)。另外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兴唐外史(《隋唐演义》瓦岗寨秦琼、罗成故事)、征西异传(《说唐征西》中薛丁山、樊梨花故事)经常上演。

这些重新编订的曲本辞藻华丽、典雅雕饰,且规模宏大。整本大戏,多分为十本,每本二十四出,往往每天只能演一本,若全部演完则需连续十天。作者/庞博(故宫博物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劝善金科》武英殿刻本

乾隆时期,清廷较为完整地确立了内廷月令承应、法宫奏雅、九九大庆等礼仪性演剧的规制。

月令承应是指节令时,宫廷里的戏剧表演,如元旦、燕九(正月十九日)、太阳节(二月初一日)、花朝(二月十五日)、浴佛(四月初八日)、端午、关帝诞辰(二月二十五日)、腊八、祭灶、小除夕(腊月二十九)、除夕以及初一、十五,甚至赏荷花、赏雪、赏梅等都有相应的演出。

法宫雅奏即宫廷内各类喜庆活动,如皇帝大婚,皇子诞生、成婚,册封妃嫔,大驾还宫时上演。九九大庆则是皇太后、皇帝、皇后等生日时的承应戏剧,一般要连演数日甚至数十日。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故宫博物院藏 《平定台湾战图》册之《清音阁凯宴将士》(乾隆在避暑山庄清音阁款待福康安、海兰察等将领)

可以说,这个时候,清代宫廷迎来了第一次演剧的高潮。清代演戏一般以内学承应为主,而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后,清宫演剧不仅有内学承应,还有外学承应及内外学合演。如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初一,金昭玉粹宴戏内学承应,漱芳斋为外学承应,宁寿宫内外合演,同乐园内外合演,可谓热闹至极。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漱芳斋戏台

乾隆仿效其祖父,亦爱观昆曲,六次南巡,两淮盐务均准备了花、雅两部演出,雅部为昆曲,花部则是乱弹和各种地方声腔。此时,苏州织造挑选伶人进京承应也成为了定制。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不仅繁荣了北京城的娱乐活动,还为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延禧攻略》剧照

到了道光时期,皇帝却屡次革退演戏人员。道光元年(1821年),有谕旨“将南府、景山外边旗籍、民籍学生,有年老之人并学艺不成,不能当差者革退。其民籍学生着交苏州织造便船带回,旗籍学生着交本旗当差”。后又将景山并入南府,并将南府改为“昇平署”,继续负责奏乐、演戏的活动。

此时,昇平署的人员已不足乾隆时期的十分之一。伶人的大量减少,导致宫中很多剧目无法上演,一切承应从简,日常演戏一般以简单化妆和排演的“帽儿排”形式进行。甚至皇太后、万岁爷寿辰的承应戏演出时间也被缩减。道光七年(1827年),“皇太后正圣寿,原系承应五天戏,令改承应三天戏。常年圣寿原承应三天戏,令改承应两天戏”。

道光皇帝大量裁撤伶人传说中与其皇子时的经历有关。嘉庆时期,有人进贡了三件貂袍,嘉庆帝将其中上好的两件赏赐给了自己喜爱的民籍学生,将最差的一件给了道光。道光因此愤懑不平,登基后便迁怒于南府伶人。这个传说未必为真,当时身为皇子的道光哪能与“戏子”计较。裁撤伶人、缩减演出开支主要还是来自于道光帝崇尚节俭的作风与当时严重的政局压力。

咸丰性耽声色,自咸丰十年(1860年)便开始挑选民间伶人和戏班进宫演戏,这些人员主要来自四喜班、三庆班、怡德堂、景福堂等。咸丰帝几乎到了每日看戏不辍的地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匆忙逃亡热河避暑山庄。昇平署学生被陆续传往避暑山庄,并有二十一名民籍学生传召热河当差。也许是为了逃避现实,咸丰帝命恭亲王奕䜣在北京负责议和事宜,自己则每日在如意洲听戏不辍,直到“万岁爷宾天”前两日才传旨“明日不必伺候了”。作者/庞博(故宫博物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避暑山庄如意洲

这些民间艺人将宫廷外盛行的皮黄戏引入宫中,逐渐打破了宫中昆腔独占“江山”的局面,“花部”亦渐渐超过“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宫廷戏曲演出的娱乐性功能突出。到了光绪年间,因慈禧太后酷爱戏曲,宫廷内演戏又开始频繁。昇平署已不能满足慈禧的要求。因此,光绪九年(1883年)开始,又开始挑选民籍伶人入宫演剧、充当教习,孙菊仙、时小福、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相继入宫承差。除此之外,光绪十九年(1893年),外班也被传入宫中演戏。演戏的时间一般是从卯正至辰初(早晨六点或七点)到未正或申正(下午两点或四点),有时也会延长到酉时或戍时(下午五点到八点)。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入宫承差的伶人、戏班待遇亦十分优厚,除每月领取的俸银、白米外,每次演戏还会有赏赐。据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三庆、四喜、玉成、义顺和等戏班入宫十九次,所用饭食、领取赏赐等花费共计白银一千五百三十二两九千二分,极为挥霍。就在两年前,甲午中日战争惨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国家危亡,民不聊生。

酷爱戏曲的慈禧太后像是一个集编剧、导演、舞台设计于一身的全能型戏剧工作者。

由于慈禧爱读宗教书籍及小说,因此常将其中内容编辑成戏。慈禧太后还亲自主持了《昭代箫韶》的翻改,将它由戈、昆本改编为皮黄本,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为止,完成了四十本一百零五出《昭代箫韶》的编排工作,且只差一出就全部演出完毕。

不仅如此,慈禧还改善了这部戏的舞台布景,降下懿旨增添布城、平台、山、树到桌围椅帔等名目繁多的各类砌末。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故宫博物院藏 黑漆彩绘云蝠杆雕金龙首板斧(砌末)

不仅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于戏剧来说也是行家里手。《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记载,“光绪不止听戏并且相当内行,喜欢乐器爱打鼓,尺子、点子都非常讲究。够得上在场上做活的份,不过没真上过场。……‘御制朱奴儿’就是光绪的打法”。

慈禧与光绪均对演员的身段动作、唱念、穿戴乃至眼神表情、动作指法等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按照戏本进行表演。

如光绪五年(1879年)七月十六日有旨,“《迓福迎祥》判脸实是粗糙。《万花献瑞》马得安不等尾声完下场,懈怠。狄盛宝上场应穿皂靴,不应穿薄底靴。安进禄上场不准卖野眼。王进福不准瞪场面人。传与众人等,穿皂靴开后口,钉钮口。如有靴坏买方头靴”。对戏曲演出的观赏极为细致,且要求极为严苛。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故宫博物院藏 《捉放曹》

光绪年间为满足慈禧太后听戏的需求,还由宁寿宫太监组成了普天同庆班,也称本家班,相当于慈禧本人的私人小剧团,向教习学习排练外间剧本,以学习皮黄戏为主,剧目由昇平署分派。此时,昇平署、本家班、外班轮流或者在宫廷内合演剧目,清宫内的演戏娱乐活动又达到了一个高潮。

清代戏曲艺术「清代的戏曲机构与伶人以故宫馆藏为例」

故宫博物院藏 “普天同庆班”笏板及架(使用时放置在后台桌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师人好听戏,正阳门外戏园七所,园各容千余人,以七园计,舍业以嬉者不下万人”。作者/庞博(故宫博物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